跳到主要內容區
 

【清華人故事館】生科院院長高瑞和:找到自己生命的意義

審稿/陳千惠顧問 撰文/李佳芬 人文社會學院23級 攝影/計通中心 胡文凱 企劃編輯/麗菁 Lala

【高瑞和小檔案】
學歷:
台北醫學大學醫學系醫學士
英國倫敦大學國王學院分子腫瘤學博士

經歷:
花蓮慈濟醫學中心院長
台北醫學大學台北癌症中心副院長 

現職:
國立清華大學生命科學院院長
國立清華大學侯金堆講座教授
台中慈濟醫院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

圖片


清華大學去年聘請前花蓮慈濟醫院院長高瑞和醫師擔任生命科學院院長,為生科院轉型為生命科學暨醫學院準備。高院長表示, 建立醫學院是一項浩大的工程,經過審慎的評估、家人的支持以及為國家培育人才的使命感,讓他放棄安穩的生活,接受此項挑戰,投入教育工作。

設立學士後醫學系  培育跨領域人才

清華大學申請設立學士後醫學系案,今年九月已獲教育部審查通過,該系將設在生命科學暨醫學院下,招收一般大學畢業生,特別是修習過資工、電子、材料、物理與化學等專業領域的學生。高瑞和院長表示,清華學士後醫學系將獨立招生,除了學科測驗,還包括書審及面試,「希望從大學4年的學習、社團等綜合表現,深入了解他們的報考動機,找出具利他精神及從醫熱忱的青年。」

高瑞和認為這些不同背景的學生,能夠碰撞出更多可能性。隨著科技的蓬勃發展,越來越多科技可以應用在醫療領域上,為了因應未來新時代的發展,醫生的培養也應該朝向跨領域的發展來規劃。未來學士後醫學系的課程規畫將包括「社區醫療見習」,醫學生必須下鄉學習,參與衛生所的巡迴醫療;「數據科學」課程則將AI診斷及遠距照護科技導入偏鄉醫療;邀請醫療奉獻獎得主開課,「希望他們都能從中確立自己身為公費醫學生的價值。」

高院長說:「台灣的醫學教育應該要更加多元化,培養出跨領域的醫生。」有別於傳統醫學院,學士後醫學系招募的跨領域人才,擁有更多元化的背景,才能將各領域的知識相互結合,進而擁有創新的能力。高瑞和也相信擁有豐富資源與理工人才的清華,有足夠的能力因應未來的潮流,走出和傳統醫學院不一樣的路,妥善地將科技應用在醫學領域。

圖片

模擬教學與臨床教學  學校與醫院教學大不同

談及自身的教學經驗,高瑞和認為學校和醫院的醫學教育有著截然不同的教學方式,在學校期間會以模擬教學為主,例如在臨床技能教室內會提供各種模具來讓醫學生練習聽心音、呼吸音以及身體檢查;高階的模擬假人甚至可提供急救、加護病床的訓練。學生在歷經模擬教學之後,到醫院去面對真實病人的時候才不致手忙腳亂。在大體解剖教學,我們也會讓學生先從VR來學習,之後再以大體老師的身體為學習對象。

除此之外,在學校的教學過程中,可以設計每天要教什麼,課程的內容較容易控制;然而在醫院裡,則是要以病人為師,不能期望病人依照老師的課程規劃行事,因此,在臨床教學的過程中,更要懂得隨機應變,根據病人的狀況進行調整,也要尊重病人的意願,徵求同意之後才能進行示範教學。

關於自身的研究領域──分子腫瘤,高瑞和說當初之所以會選擇腫瘤學,是因為他對癌症的成因和分子機轉很有興趣,也認為這是未來的發展趨勢。然而,當時腫瘤學才剛起步階段,能夠使用的藥物不多,因此病人往往難以痊癒,很快就會離開人世。剛開始面對這樣的狀況時心理壓力非常大,但他也在過程中逐漸轉念。「即使你沒有辦法治癒這個病人,但是你可以陪他走後面這一段路,減輕他的痛苦,給予他安慰。」他說醫生不可能拯救所有人,只要能與病人們同在,讓他們擁有好一點的生活品質,這就是作為醫生的價值所在。

圖片

《喚醒自癒力》:找到自己生命的意義

作為腫瘤科醫生,高院長對於生命有他自己獨特的看法,因此在2014年寫成《喚醒自癒力:花蓮慈濟醫學中心院長高瑞和教你用態度養命》一書,因為自己在醫治病人的過程中,也得到了許多體悟。「人啊,並沒有自己想像中那麼脆弱。」高瑞和語氣堅定地說道,骨髓移植的過程十分艱難繁瑣,無論是病人、醫師或家屬,都要經歷一段辛苦的路程,這時候,病人的觀念與決心就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高瑞和分享了實際的案例,一位五十歲的單親媽媽,她患有白血病,因此需要做骨髓移植,一開始,這位媽媽認為患病是老天的懲罰,因此拒絕接受治療,然而,在社工、師兄、師姊和醫生的鼓勵之下,她的心態逐漸轉變,願意為了家中的兩個孩子與病魔奮鬥,而她的積極與堅強,也支持她撐過一關關的考驗,最後她的骨髓移植是成功的。這位曾經對人生感到絕望的母親,重新找到了生命的意義,也在勇敢抗病的過程中,逐漸認知到自己的價值。

高瑞和也在書中分享人們保持健康的方法,其中,好習慣的養成是最重要的,因為許多癌症的成因來自於生活中的小習慣,例如:喝酒、抽菸、熬夜或是暴飲暴食,除此之外,現代人的壓力龐大,也會影響免疫力功能,因此,找到合宜的紓壓方式,才能擁有更健康的生活。

圖片
高瑞和院長(中)與筆者李佳芬(右一)及採訪團隊合影。

原文連結:https://alumni.site.nthu.edu.tw/p/405-1346-214121,c11833.php?Lang=zh-tw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