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講座開始以前,其實很難想像是什麼樣的吸引力,足以讓一位台灣醫師願意走出舒適圈,走進醫療體系、知識環境,甚至文化背景都存在差異與挑戰的異國他鄉,時至今日仍在努力投身相關團體的發展與未來。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羅綸洲醫師的分享以這個簡單的信念出發。持續多年,他將台灣發展已趨近成熟與穩健的唇齶裂治療帶入其他國家,並長期關注唇齶裂盛行率與治療難度更高的區域。在不同的國家,他與醫療團隊曾遇到器材跟技術上的限制,或文化衝突下面臨的問題,我們聽見他如何去克服這些困難、改良出適合當地的運作方式;也能看見在一張張仔細保存的照片背後,經過巧手縫補而綻放的每一個笑容,都是對醫療團隊的付出最好的回饋;以及最後,對於當地醫療人員或台灣團隊成員的訓練與提拔、團隊間緊密的聯繫與共同努力過的感動,那是面對風險與現實經濟問題的挑戰之中支撐彼此的力量,也是羅醫師在這場演講中相當觸動人心的部分,讓我不禁思考在功利主義與社會公益之間,未來自己即將成為的醫師角色、他的定位又能落在哪個平衡點上呢?
而回到作為醫學生的我們本身,在醫師的養成裡,我們手心朝上地接受各位前輩傳授的知識或幫助,現在,也會想期許足夠成長後的我們,除了在專業的領域中能不停充實自我,也不忘可以成為將手心向下付出的人,傳遞這份溫暖的善意;同時,珍惜身邊各懷專業的夥伴,正是有強大的成員支持,醫師才能順利帶領團隊在一次次的診療中達成目標,這樣的心情,也是講座後令我印象深刻的感受之一。謝謝羅醫師本次精彩的分享,帶我們體會醫者的責任與使命,也讓我們對於自己想成為怎麼樣的醫師,有了更多的體悟與想像!
-28級醫學生黃羿瑄同學撰文-